站在 “十四五” 与 “十五五” 的交汇点,国有企业都在忙着对“十四五”成果进行总结,并积极开展“十五五”规划工作,但是从国企改革来看又将步入一个全新阶段。
从外部环境来看,国际形势复杂多变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,技术封锁与竞争加剧,这些都要求国企在全球竞争中承担排头兵的角色。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经济工作的核心要义,需要国有企业承担更大的责任。
与此同时,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,为 “十五五” 期间国企改革锚定方向。在此背景下,深入分析 “十五五” 期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,对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、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与影响力意义深远。
一、布局优化:契合国家战略,重塑产业版图
(一)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
在 “十五五” 期间,是中美科技角力的关键五年,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五年,也是中国避免落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的关键五年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有企业必然承担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引领作用,因此国有企业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,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力度。
以新能源产业为例,随着 “双碳” 目标的深入推进,太阳能、风能、储能等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广阔。国有企业应利用自身资金、技术与资源优势,积极投身新能源项目的投资、建设与运营。例如,国有电力企业可在西部光照、风力资源丰富地区,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,打造 “风光储” 一体化项目,不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,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,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,促进地方经济增长。
在半导体产业,面对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,国有企业应牵头整合行业资源,加大芯片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的研发投入,建立产业创新联盟,突破核心技术瓶颈,实现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,提升我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。
(二)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
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工业产品已经席卷全球,已经在全球出现了部分的产能过剩的局面。特别是在家居、纺织、玩具等低端制造业领域加大了内卷的力度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传统产业持续加大规模不但在土地、能源与劳动力方面不可持续,而且在产能消耗上也难以找到新的突破点。中国如想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继续保持长期领先,传统的产业布局肯定难以满足持续发展的要求,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然。
国有经济在诸多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,“十五五” 期间,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是改革重点,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领域。在钢铁行业,国有企业要率先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,构建智能工厂。通过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,优化生产工艺,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,降低次品率。
同时,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,推广新型环保炼钢工艺,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,实现绿色制造。在煤炭行业,国有企业应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,利用 5G、物联网等技术,实现煤矿开采、运输、通风等环节的智能化远程操控,提高生产安全性与资源开采效率,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高效利用方向转型。
(三)推动区域协调发展
从国内区域经济不平衡来看,虽然由于“十三五”以来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崛起有效的平衡了这方面的差距。但是从长远来看,将更多的传统产业留在国内,用国内的区域差代替国际的区域差,有效缓解国内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,这应该是“十五五”规划中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,也是国有企业在“十五五”期间的担当所在。
为响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国有企业需发挥独特优势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,国有建筑企业可加大对中西部、东北地区交通、水利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与建设力度。例如,参与西部地区高速公路、铁路网络建设,改善当地交通条件,促进区域间要素流通,为产业转移与承接创造条件。
在产业协同方面,东部沿海地区国有企业可通过产业转移、技术输出、合资合作等方式,助力中西部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。如某东部国有纺织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生产基地,利用当地劳动力与资源优势,带动当地就业与产业发展,实现区域间产业优势互补,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。
二、创新驱动:培育新质生产力,抢占竞争高地
(一)加大研发投入强度
“十五五”期间,国有企业要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,确保研发经费稳定增长。一方面,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,如提高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加计扣除比例,设立更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专项补贴,引导国有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向创新领域。
另一方面,国有企业自身要优化内部资源配置,压缩非必要开支,保障研发资金需求。例如,一些大型央企可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“十五五”期间逐步提升至 8% - 10%,重点聚焦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,以及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技术,如高端芯片制造设备、高性能传感器等,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攻关。
(二)构建协同创新体系
国有企业应积极整合内部创新资源,打破部门、子公司之间的创新壁垒,构建跨部门、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。例如,大型国有制造企业可组建涵盖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等部门的创新中心,促进不同专业人才交流合作,加速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进程。
同时,强化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。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,实现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。如某国有化工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,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优势,企业负责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,共同攻克高性能化工材料研发难题,推动行业技术进步。
(三)完善创新激励机制
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是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。在绩效考核方面,建立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,将研发投入强度、专利申请数量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等创新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与员工绩效考核,与薪酬、晋升挂钩。例如,对在科技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团队,给予百万级别的专项奖励,并优先提拔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进入管理层。
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,提高科研人员的收益比例,让创新者充分享受创新成果带来的红利,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,激发全员创新积极性。
三、治理提升:完善现代企业制度,增强企业活力
(一)健全公司治理结构
“十五五” 期间,国有企业要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,健全公司治理结构。在董事会建设方面,优化董事会组成结构,提高外部独立董事比例,引入具有丰富行业经验、财务、法律等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,提升董事会决策科学性与独立性。
明确股东会、董事会、经理层的权责边界,通过修改《章程》完成审计委员会代替监事会,并完善审计委员会的功能与职责,形成权力制衡、决策科学、执行高效的治理机制。例如,通过制定详细的《董事会决策事项清单》《经理层经营权限清单》,规范各治理主体的决策与经营管理行为,避免权力交叉与越位。在重大投资决策、战略规划制定等关键事项上,充分发挥董事会专业决策作用,保障企业发展方向正确。
(二)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
国有企业要继续深入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。在用人制度上,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,面向全球招聘优秀管理与技术人才,打破国有企业传统行政化用人模式,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、员工能进能出。在薪酬分配方面,建立与市场接轨、与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体系。根据企业经营效益与员工个人贡献,合理确定薪酬水平,拉开收入差距,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。如某国有金融企业对业务部门员工实行市场化薪酬,业绩突出者薪酬可达普通员工数倍,充分调动员工拓展业务、提升业绩的主动性,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。
(三)强化党建引领
坚持党的领导、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要将党的领导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。通过完善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体制机制,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、执行、监督各环节的权责与工作方式,发挥党组织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的领导作用。
要将党建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各个领域,在企业文化中形成党的指引功能。例如,在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前,党组织从政治方向、国家战略、社会责任等角度进行前置研究,确保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与企业长远发展利益。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,培养选拔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、担当作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,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。
四、风险防控:筑牢安全底线,保障稳健发展
(一)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
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,“十五五” 期间国有企业需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,涵盖战略风险、市场风险、财务风险、法律风险等各个领域。建立风险识别、评估、监测、应对的全流程管理机制,通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时监测风险因素变化。例如,在市场风险防控上,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原材料价格、产品销售价格、汇率、利率等市场波动情况,当风险指标达到预警阈值时,及时启动风险应对预案,如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锁定原材料采购价格,运用金融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等,降低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。
(二)加强债务风险管理
国有企业要合理控制债务规模,优化债务结构。根据企业经营状况、发展战略与偿债能力,制定科学的债务融资计划,避免过度举债导致财务风险加剧。加强对债务资金的使用管理,确保债务资金投向有收益、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项目。例如,某国有建筑企业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置换短期高成本债务,优化债务期限结构,降低财务成本。同时,建立债务风险动态监测机制,对企业资产负债率、利息保障倍数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,当债务风险上升时,及时采取增收节支、资产处置等措施降低债务风险,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。
(三)提升合规管理水平
“十五五” 期间,国有企业要大力提升合规管理水平,加强合规文化建设,将合规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。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,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审查,确保企业各项经营行为符合法律法规、行业规范与政策要求。特别是在海外投资、国际贸易等业务中,要充分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、环保标准、劳动法规等。如某国有能源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中,聘请当地知名律师事务所进行合规审查,制定详细的合规手册,对项目建设、运营各环节进行合规管控,有效避免因合规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与经营风险,维护企业国际形象与声誉。
“十五五” 期间国企改革重点任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经济发展形势展开,通过布局优化、创新驱动、治理提升与风险防控等多维度改革举措,国有企业将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,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展现更强实力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