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观点

内控制度与规章制度到底有什么异同

作者:张宏波来源:华溥咨询时间:2025-04-03

 我们在为企业建设内控体系的过程中,经常会遇到一类问题,就是建设内控制度的问题。在遇到这类问题时,客户往往就会提出疑问:内控制度建设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?内控制度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是不是一样的?是不是已经建设了规章制度体系,就等于已经建设完成了内控制度?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就给各位做一个详细的解释。

首先,内控制度属于规章制度的范畴,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规章制度,即便是企业已经建设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,一旦需要建设符合监管要求的内控体系,那么仍然得需要针对内控要求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审核优化,使其符合内部控制要求。

一、从内容上:内控制度要比规章制度要求细化

我们需要承认的是,内控制度也属于规章制度,他首先要符合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,比如从格式上满足于规章制度建设上“章、节、条、款、项、目”的基本格式结构,从要件上要包含规章制度建设中的“管理要求、管理对象、管理职责、管理内容、检查考核、附则附件”等要件要求,从内容上要符合规章制度编写中的“合法性、合规性、合章性、合责性、合流性、合理性”的要求。(具体要求见《规章制度审核优化的“五审原则”》一文)。可以说,内控制度编制要完全符合规章制度编制的要求,对其内容的审核也必须要符合规章制度内容审核的要求。

规章制度编写的格式要求

1.jpg

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内控制度不仅仅要满足于规章制度内容编写的要求,还要同时满足于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。也就是说,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控制企业内部可能发生的风险,所以在编写内控制度时,一定要确保制度编写中要包含企业对风险控制管理的要求,而这些风险控制的要求,也许并不是我们常规的规章制度编写中所需要具备的。

二、从数量上:内控制度包含在规章制度之内

我们要单独建设内控制度框架清单,与我们要单独建设规章制度框架清单,是两个不同的思路和方式。在之前我们发布的《如何设计规章制度“分层、分类、分级”目录清单》一文中,我们明确提出通过组织功能分析的方式,建立起企业分类分级的规章制度框架目录清单。也就是说,规章制度框架清单的建设方法是组织功能分析的方法,检核的依据是每个项重点职能是否已经实现了制度化管理。

而我们在单独建设内控制度框架清单时,我们依据的是前期通过各种方式识别出来的风险清单,在风险制度化控制要求的背景下,我们需要对每一项风险事项进行一一对应,判断其是否已经有相应的制度对其风险进行控制。也就是说,企业现有的制度是否已经对公司的所有的风险点实现了全覆盖,如果未能实现风险的制度全覆盖,那么其原因是什么?比如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对风险的管理控制也是可以的,不过必须要给予清楚的说明。

示例:某企业根据内控十八项指引检核内控制度建设情况(研发模块)

2.jpg

从上表可以看出,我们在设计内控制度框架中,依据的是国务院五部委颁布的《内部控制十八项指引》,我们要针对十八项指引中提出的内控体系建设要求进行详细分析,指引中提到的每一个内控要求,都要逐一实现制度化管控。

从这一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出来,规章制度与内控制度建设的依据并不是完全一致的,规章制度是针对职责,运用组织功能分析的方法,内控制度是针对风险,运用风险分类分级的方法。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的是,公司的内控制度小于规章制度,规章制度要涵盖内控制度。如果企业仅仅提出建设内控制度的要求,其涉及的制度范围和数量要远远少于规章制度的范围。

规章制度框架与内控制度框架示意图

3_看图王.jpg

三、从标准上:内控制度与规章制度的强度标准不同

在制度编写上,规章制度与内控制度其实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。在内控制度编写中,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制度化管控,所以主要的聚焦是应该将企业控制风险的措施体现在制度内容中。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,控制风险是以增加审核环节、提高审批权限为主要手段的,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企业的运行效率。每一个增加的审批环节、更高职级的审批都会对企业的运行效率带来较大的损害,从而降低企业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,但是这又是企业在风险内控中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

而在规章制度建设中,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风险控制的要求,还有提高效率的要求,或者说是控制风险与提高运行效率之间的有效平衡。而在缺乏内控要求的企业制度建设中,往往又对提高确保运行效率的要求更为迫切与直接。这一点,我们在之前的《【国企内控十篇(10)】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如何确定“内控强度“》一文中做了部分阐释。

4.jpg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内控制度建设的标准较为单一,主要是针对风险控制的要求,通过不断增加审核环节依据不断提高审批权限,来确保风险的控制要求。这与规章制度的编写要求不太一致,规章制度在编写时不但要关注风险控制的要求,还要同时关注运行效率的问题,需要在风险控制与提高效率之间取得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。而这一平衡点的确定,是需要在不断的业务运行以及不同部门的博弈中逐渐取得共识的。

 

版权说明: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,已获得使用授权。网站内容未经许可,不得复制、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。

Copyright©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    京ICP备150162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