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观点

溥天下:唐诗中那个“王孙”到底是谁?

作者:张宏波来源:华溥咨询时间:2023-07-13

 之前在读古诗词时总会遇到一个人——王孙,比如白居易在《草/ 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的后两句“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”,好奇白居易送的“王孙”到底是谁让他如此的依依不舍。

当然还有王维在《山居秋暝》一诗的后两句“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”也提到了“王孙”这个人。他总是希望风景更好一些,自然能够留住“王孙”多住几日,自然也有点难舍难分。

按说从年龄来看,王维(701-761)比白居易(772-846)大了好几十岁,两个人不太可能跟同一个人都成为至交好友。难道这个王孙活了一百多岁,与王维成了忘年交,又与白居易成就了另一份忘年交。当然这自然使笑话。

其实,“王孙”在这些诗句中自然不是指代某一个人,而是泛指那些与诗人们饮酒赋诗的贵族子弟。如果非要顾名词义的话,“王孙”其实就是“王的孙子”。

在历朝历代皇帝都会封一些王,汉朝还有异性王,后来的朝代大多数都只封同性王了,比如李世民在即位前就是被封为“秦王”。生活在唐朝的王维与白君易,自然而然就与这些“王”的子孙们会有诗酒应酬,贵族子弟需要诗人给自己争面子,诗人也以与贵族子弟交往为荣,所以才有了王维白居易们诗句中屡次提到的“王孙”。

当然了“王孙”属于一个泛指,指的是贵族子弟,贵族的爵位在传给下一代时会自动减爵,如果第一代是“王”,下一代就会自动变为“公”,即便如此一家人也只有一人才能继承爵位。在爵位对等的环境下,“王孙”就与“公子”等级似乎可以一致了,因为“公子”恰恰可以顾名词义的解释为“公的儿子”,在自动减爵的政策下,“公子”与“王孙”的地位似乎就是可以平起平坐的了。“公子王孙逐后尘,绿珠垂泪滴罗巾”,在减爵之后的“王孙”只能与“公子”在同一平台上竞逐那个美丽的“绿珠”了。

某一天在电梯里遇到一位老友寒暄:“您公子上几年级了?”,我赶紧纠正老友说:“我可不配,我没有爵位,我的儿子不敢妄称“公子”、最多可称“犬子””!

两人大笑!

 

版权说明: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,已获得使用授权。网站内容未经许可,不得复制、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。

Copyright©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    京ICP备15016216号